司马昭:他不是他没有!
见鬼!怎么会有人觉得,曹丕和蔡昭姬是因为蔡邕的指导而有了一番政论上的长进,甚至因此而选择蔡邕的课程,希望从中能够找到一点相关联系的?
他发誓,自己选择这个课程,和他同桌所说没有半毛钱的关系。
这完全就是司马懿在对长子和次子的天资做出了一番评判后,选择将二人陆续送入乐平书院,并令次子低调行事,干脆转向文学方向,这才上了这一门课程。
毕竟,司马懿无法确定,乔琰对曹昂做出的贬斥是否是因为曹昂和曹丕,乃至于后头的曹彰曹植曹冲几乎都是人才,不愿看到一家独大,还是真如曹昂对外所说的理由一般——
这仅仅是因为,他在汉中太守任上数年少有为陛下立功之处,反而因研读了不少书籍,觉得自己更适合于做个教书育人的存在。
但无论如何,在现如今世家多遭打压的局面之下,他选择让次子韬光养晦,专注令长子出头,总是没什么问题的。
比司马昭大上三岁的司马师也确实要比他聪明,论起处事端方,堪称下一代中的翘楚。
就算是陛下真觉得这一扬一抑有何处不妥,司马懿也能完美解释这其中的抉择。
司马昭也觉得,这样一来,他是轻松了。
可怎么能有人突然做出这种丧心病狂的曲解啊?
司马昭年纪尚小,却因父亲的耳提面命,对此事尤为敏感,当即意识到,无论蔡邕是不是真有这等“自己不行弟子行”的本事,他都绝不能让乔桓的这种说法流传开来,给他带来莫大的麻烦。
他连忙小声回道:“你在瞎说些什么!蔡伯喈乃是天下大儒,能跟随其学习文学,欣赏昔年铭刻五经之手书,已是天下至为幸运之事。何敢希冀于另有收获!”
“你那么紧张作甚?”乔桓歪了歪脑袋,像是丝毫没感觉到,就因为她的这一句话,已是令她的同桌如临大敌。“我又没说蔡伯喈的文学造诣有弄虚作假的成分。曹子桓与蔡昭姬一者为重臣,却也有诗篇流传,一者则执掌天下文学咽喉,料来也与蔡伯喈卓有关联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