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辉打了卡,冲进办公室打开电脑,开始写案情分析。
他从小火车写起,围绕上周六晚20:45,凶手封印摄像头这一细节,重点分析,将自制电解槽的步骤逐一拆分,从而得出两个有力结论。
结论一:20:45—21:50,时间太短,凶手不足以完成电解设备。
结论二:上周六晚,凶手用面筋封印摄像头后,根本没进办公楼。
通过结论二,他又分析出两点。
一、凶手潜入501作案的时间,为上周五晚。
二、上周五晚摄像头正常工作,未拍到任何异常,所以,凶手一定是通过一楼窗户进入办公楼的。
有这两点,就把发现钢珠的过程引出来了。
他把窗户滑槽里的钢珠,记成一号,地上找到的钢珠,记成二号。
接下来叙述如下:上周五,东厂下班前某时间,凶手溜进厂区,把一号钢珠,放进一楼109办公室的窗户滑槽。下班后办公人员关窗,但没发现那颗不起眼的钢珠,于是窗户被卡出来一条缝。晚上凶手再溜进工厂,用细铁丝穿过细缝,打开109室的窗户。这是不考虑二号钢珠的情况下,能够确定的一个场景。
二号钢珠的存在,对该场景的某些细节有影响。
就像此前他设想的那样:
难道凶手最初放入滑槽的,是两颗钢珠,随后觉得多余,又取出来一颗?如果是这样,凶手为何不把它装起来,而是扔在地上?也许是不小心丢落的?
难道凶手周五某个时间潜入东厂,挑了一扇窗,放好钢珠,过后不放心,又进来确认,发现钢珠被办公室的人丢掉了?于是又随机挑选了这扇窗,重新放置第二颗?
还是说,事情没那么复杂,地上的钢珠,只是凶手不慎掉落而已,然后他把另一颗放入滑槽?
二号钢珠,是整个分析文档中最大的模糊点。
或许它无关紧要,但伊辉还是标记了好几个问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