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4年1月27日晚,还有5天便是春节,北方天气仍然凛冽,岭南的枝杈却已露出绿色。
广东中山温泉度假宾馆一号别墅内灯火通明,两位已经满发斑白的老人正亲切的交谈着什么。
他们一站一坐,站着的老人身形消瘦,双目炯炯有神,他说话时操着带有香港口音的蹩脚普通话;坐着的老人身材矮小,但面色威严,浓重的川音中尽是沉浮留下的沧桑。
三妹山中隐隐传来他们交谈的内容,“国家经济...崩溃边缘...同胞同祖...鼎力相助”,而最后结束的那句传的最远,那是站着的消瘦老人说出来的,“我们最值钱的,就是脚下的这片土地”。
之后,他们谈话的声音,压得很低,但不久,一项制度改革在全国铺开,从那一天起,至今影响着中国每一个人。
2003年6月,我大学毕业,那是并轨前的最后一批毕业生,说的直白一点,我们是最后一批包分配的学生。
可不凑巧的是,从这一年的2月开始,一场疫情席卷全国,先是香港、广州、北京和上海,然后几乎所有省会城市都被卷入其中。
我当时更希望通过社会招聘选择自己心仪的企业,所以对包分配这事儿并没有上心,而是全国各地的一边旅游,一边投送简历,希望能够决定自己的人生走向。
那个时候,资源共享并不发达,信息传递也相对较慢,等我5月回到学校后,才知道我所在的学校因为出现了3例疫情,已经被封校了。当我拿着学生证想进去时,却被校保卫处拦下,等确定了我刚从上海回来,学校保卫处的人一阵的紧张,先是画了一条黄线不准我越过,等到他们穿好隔离服,竟直接把我带到了学校招待所,这时我才明白,我被隔离了。
学校招待所吃住都有人照顾,只是不能出房间,我性格孤僻,倒是不觉得难受,让人从窗户帮我吊了几本书上来,便天天待在房间里看书,可没料到的是,这一个隔离,竟整整隔离了一个月,直到我精神已经有些恍惚,站在阳台上以死相逼,学校保卫处才同意将我放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