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关于《包青天》小说
包拯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。他在世时已经是妇孺皆知,有口皆碑,去世后更是号称“杲杲清名,万古不磨”,形成了奇特的包公文化。后人有诗云:“千古包家有陂泽,更无人说宋山河。”纵观中国历史,还没有哪一位官吏能像包公这样深入人心,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。
包拯少年老成,早在少年时期就胸怀大志,“公幼则挺然若成人,不为戏狎,长弥勖厉操守”,立志学习前贤,尽忠报国。他曾自述道:“生于草茅,早从宦学,尽信前书之载,窃慕古人之为,知事君行己之方,有竭忠死义之分,确以素守,期以勉循。”他待人处事严肃认真,在日后的仕宦生涯中一直秉承了这种端正持重的天性。
本书讲述的是包拯“早从宦学”时期的一段故事。我个人的写作习惯,动笔之前不写故事大纲,只是脑海中大概有个计划,当故事展开后,情节都是顺势而为。在原先的计划中,是要在一本书中写尽包拯一生,平分为四个部分:从父宦游、汴京科考、庐州尽孝及重入仕途。“宦游”在计划中就是重头戏,因为当时的包拯风华正茂,随父亲包令仪来到南京(河南商丘),而南京交通发达,学风浓厚,晏殊、范仲淹等名士执教于天下第一学府应天书院中,日后崛起于历史舞台的名臣如文彦博、张方平、宋祁兄弟都于这一段时期在书院读书,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,势必有许多精彩故事发生。然而故事的复杂程度最终超过了作者本人的预期,仅是“宦游”一部分,便占据了一本大书的篇幅。为了不影响到后面的写作计划,只得忍痛终结于包父辞官回乡之处。但从根本上来说,本书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故事,有可能会有续集,会在我完成手头的写作计划后再作决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