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驿道上,马帮是唯一的交通工具。解放前蒋介石卖国政府的官员和商人,他们拥有马匹的数目就是财富的数字。他们靠着这些马匹的来往增加着马匹——增加着财富。马店所以叫马店而不叫客店是有道理的:在以前,官员和商人很少亲自来赶自己的马,而是雇用赶马人。马帮真正的主人大多数并不披星戴月,来跋涉这细如羊肠、曲如藤萝的山道,他们都隐身在边城和边镇的洋房或瓦房里。在开店的人看来:赶马人不能算作客人,他们只是马儿的仆人,真正的客人是马,所以才有了“马店”这个使内地人感到新奇的名儿。
开马店的主人并不需要建造什么房间,一切都很简单,只需要一个能走进一匹驮马的宽敞大门、一把铡刀、一排简单的马棚。马棚里有一个用大树挖空做成的马槽。再从山涧里通一根竹管,把水引进马棚。堆些干草和包谷米,留着卖给赶马人——马有了住处和吃喝就行了。至于赶马的人的住处那就简单了,你们如果爱登高,老板娘就把你们招待在四面通风的土楼上,月亮可以照着你们安睡;如果你们愿意低些,那堂房和厨房潮湿的地上铺点草,随你怎么滚都行。
马儿是最爱吃青草的;它们也欢喜住在没有露水的马棚里,不怕风雨。遗憾的就是要嚼那干得“沙沙”发响的稻草。如果要能住在马棚里吃青草就再好也没有了,可它们的命里注定了:常常没有这么十全十美的好日子。
魏福右手拿着蜡烛,左手挡着风走进马棚。他来查看自己那些正在嚼干草和包谷米的马。它们吃草料的声音像下夹着冰雹的小雨。魏福从每一匹马的头上一直照到尾巴,从左前蹄到右前蹄,从右后蹄到左后蹄,他很仔细地看完了自己的十六匹马。他走到和自己马匹拴在一起的四匹马——那就是冯廷贵和朱林生的精干小马跟前。当他还没有走近的时候,四匹马一起不乐意地哼起来,摆着尾巴扭着屁股。魏福轻轻唤着它们,给它们槽里添了些包谷米,马儿才停止了**。魏福在烛光下,看见一匹黄马的背上被驮架磨破了的两块紫红的新创痕。他仔细一看,这黄马背上皮毛的纹络不像是常驮驮架的马。他再把眼睛贴近点看,吓得舌头一时都转不过弯来,手都发麻了——那就是这四匹马背皮毛的纹络留着骑鞍的痕迹。他联想那第一天遇见这四匹马的情形,脑子里仿佛跳上来两个惊人的字——“骑兵”,他的手抖起来了,柱子的影子随着烛光乱晃,他的全身不能自持地软瘫了,蜡烛从手中坠落在地上,骤然熄灭。他惊慌地摸索着,什么也看不见。可是马棚外边,藏在矮墙后面的冯廷贵,却早看清了他的一切举动。还有,魏福做梦也想不到的——在他这番动作之前,冯廷贵比他更早一步到了马棚里,并且,把第十一个驮架的“货物”也确实摸清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