丁卫红作为省里的作家代表团成员来河川镇采风,得知黄大想一家的情况,悲痛欲绝,失声痛哭。她愤怒地背出苏东坡的《洗儿诗》,以解心头之怨:“人皆养子望聪明,我被聪明误一生。惟愿孩儿愚且鲁,无灾无难到公卿!”一个同样是知青出身的叫马姣姣的年轻女作家,身着时髦的喇叭裤,上衣开口很大,嘴角叼着烟,娇滴滴道:“丁老师,现在全国形势一片大好,哪来这么多怨气?”丁卫红道:“你是没深入到生活的里层。”
马姣姣虽很佩服丁卫红的才华,但对丁卫红这么近距离“观照”生活,难以苟同,她说:“黄大想这种人不会活着,不足挂齿。我比较喜欢小资情调,现在国家开放了,我们应该大力研究民国时期那些作家、大师,那种轻盈洒脱和无所谓。对社会要保持距离,不能离得太近。趁早出名最要紧,别讲什么情怀不情怀。”
丁卫红不理她了。感觉话不投机。马姣姣只怕距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追求的:“文以载道,诗以言志”的伟大情怀已经很远,写作仅仅为了出名,以及其后的利益,恰如马姣姣所推崇的那种“出名要趁早。”要有深入扎实的生活积累,和对广阔社会的深入研究,就需要时间和精力,尤其需要保持和锤炼对平民百姓的深厚感情。依靠“灵感”写一点小感觉,小情怀,小愿景,对社会对生活是一种吃凉不管酸的态度,这种作品写与不写有什么区别?当然,文艺作品应该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。谁愿写什么,怎么写,完全是自己的事。
一位年已七旬的老作家听到她们的对话,走到丁卫红身边,把她拉到一旁,悄悄伸出了大拇指。这位老作家举出一系列新晋作家的名字:刘心武,蒋子龙,张贤亮,王蒙,张洁,谌容,从维熙,邓友梅,冯骥才等人,说这些人无一不是站在时代潮头的有识之士。他们都没有规避生活,而是勇敢面对,以生花妙笔展示社会和人生。他们的作品,堪为后人研究历史的佐证。你们年轻人要能够看清迷雾后面的青山。如果一时看不清,就等等,迷雾总会过去。一番话说得丁卫红十分感奋,说:“您的话我会记住的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