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的切糕是分层的,类似二十一世纪的千层蛋糕。
原材料是黍,也叫糜子,打磨出来的米粒就叫大黄米,熟了的大黄米口感软糯,味道香甜。
大锅里的水开了以后,帘子上先洒一层大黄米面儿,蒸熟后,再洒一层煮熟的芸豆,也叫饭豆儿,再洒一层面儿,再洒豆子,至少得洒上个七八遍儿。
这可是耗时又耗力的技术活儿,不是哪个农村妇女都能洒明白的。
蒸熟的大黄米切糕,三四寸厚,娇黄儿的面儿配着红艳艳的饭豆儿,切一块拿在手里颤巍。咬上一口,那是又粘又香,稍微晾凉点儿,口感会变得的非常劲道弹牙。
有条件的,再蘸上点儿白糖,那味道,简直了!
桑榆则是发的纯白面,芸豆烀熟后碾成泥状,再用手攥成小圆球儿,成品叫豆馅儿。
发好的白面使好碱,揉成长条再揪成大小一样的剂子,擀成中间厚四外圈儿薄的皮儿,把豆馅儿包在里头,上锅蒸熟,这叫白面豆包儿。
用黄米面儿包的,叫黄面豆包,也有叫黄面团儿的。
桑榆还切了点细细的肥肉丁儿,把花生炒熟捣成花生碎,两样加糖和在一起当馅儿,也用白面包上,样子和白面豆包一样。
蒸熟出锅,咬一口,那是又香又甜,特别解馋,有名曰花生糖包儿。
忙乎两天,算是把正月十五前的干粮准备得差不多,装在大缸里,放在院子背光的地方保存。吃的时候用盆捡回来,上锅蒸透就行,方便快捷。
晚上吃饭,桑榆端上来一盆大杂烩干粮,什么加了糖的发糕啊、白面豆包啊、花生糖包啊、白面馒头啊,用油煎过的切糕啊,反正样数儿多,吃啥拿啥。
菜也非常丰盛,烀狍子肉蘸椒盐儿,酸菜炖五花肉加粉条,还炒了个土豆丝,出锅时放一根干辣椒,无敌好吃。
这是一年当中,普通老百姓生活最好的一段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