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忙不过来,便雇了隔壁的王长贵夫妇,给她照顾知青大院儿的大棚。
那两口子都是实在人,干活啥的一点不藏私,哪儿哪儿都整得板板正正儿,给桑榆减轻不少负担。
之前潘珍是最不赞成花钱雇人的,如今她也不多说了。仍然心疼钱,但活儿太多,她老了,干不了太多,桑榆一个丫头,也没有那一个人全干完的本事。
雇就雇吧,少挣点,也少挨累。
其实最让她开心的,还是周南春的变化。
以为一辈子痴傻的人,居然一天天的好起来,眼睛里有了光,会说的话也更多。
尤其前几天,坐在一边看周山写作业,看着看着,自己拿起根铅笔,居然写了个春字。
她记得桑榆教她认过,那是她的名字。
当周南春拿着写好的字,给潘珍看时,潘珍笑得可得意了。
笑着笑着,又哭了。
她心中有数,目前所有一切,全都和桑榆的付出密不可分。
四月中下旬,开始种大地。
桑榆和潘珍两个人,要忙三家的地,家里没有男人,仍然干不过来。
可惜的是,这个时候,家家都忙,想要花钱雇人,也雇不着。
都说没有钱办不了的事,在这个时代,钱还真不好使。
没有办法,桑榆只能没黑没白的努力干,家里的活儿和照顾周南春的重任,只好交给十一岁的周山。
一家几口,每天不停的忙碌,就连周南春都知道,下雨收衣服,也能做简单的饭菜。
这一忙,就是一个多月。
等到桑榆终于有时间,去琢磨租凭柜台卖衣服的时候,已经到了五月中下旬。
比书里记载的时间点,晚了一个来月。
她挑了个阳光很好的早晨,带着一百块钱,去镇上那家商场,准备租下早已看好的那几节柜台。
书上交待过,一节柜台的租金是十块钱一个月,她看中六节,至少得交六十块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