承蒙“文艺春秋”的厚意,要出版此书的文库版,我再次读来,竟觉得有些奇怪。
书名为“日记”,却不是日记。既不是自传,也非宗教书,更不是哲学书。试着把它看成纪实文学作品,可又不是那么回事。
身为作者,到这时才发现这一点,也太疏忽了。
司马辽太郎在《空海的风景》一书的后记中写道:
我在撰写此作时,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:一律不使用佛教术语。把某个领域的术语看作符号,并在此前提下撰写文章的做法,是撰写学术论文的那一套,而我,仅仅凭着对人的关心写一部小说,滥用术语只会有害无益。
读了这些话,我深有感触。再翻翻《入殓师》,发现第三章通篇都是佛教术语的堆砌。
我也想趁着出文库版的机会,对第三章进行删改,然而考虑到那些对第三章给予高度评价的读者,再加上自己原本就不是要写成小说,于是决定仅对个别地方加以删改,其他地方保留原样。另外,在自己觉得没有充分讲明白的地方,加上了简单的注解。
《入殓师》一书,最初于一九九三年由富山市郊外的一家小出版社(桂书房)出版发行,问世已有三年。
这三年以来,国内外发生了很多大事。日本国内发生了阪神大地震、奥姆真理教事件,国外也发生了不少以宗教和民族为诱因的战争。
所有这些都是与生死深深相关的事件。在这次出版的《入殓师》中,我加上了一个题目为“写在《入殓师》成书之后”的部分,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关注了这些事件。
在人类行为中,再也没有比以宗教为幌子挑起战争的行为更加愚蠢和可悲的了。
释尊说过这样的话:
有人认定这个才是真实,才是真如,而其他人却说,这个是虚伪,是虚妄。人们坚持如此不同的理解,展开论争。为什么同为修行者(沙门),却不能统一认识?其实真实仅有一个,不存在第二个真实。因此,知道这个真实的人,是不争的。